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山海关之战:一场决定历史格局的命运之战 拥兵百万的李自成为何惨败于山海关下?

来源: 2022-02-01 12:00:20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崇祯十七年四月下旬,山海关发生了一场影响中国数百年历史的战争——山海关战役,明末的三股军事力量——李自成的大顺军、吴三桂的关宁铁骑和山海关外一直对中原虎视眈眈的清军在这里一决高下。

公元1644年四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此战的胜利,开启清朝入主中原,征服南明政府与大顺、大西等政权,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u=462401308,4248454659&fm=26&gp=0.jpg

1644年的春夏交际,能够主宰大明帝国核心京畿的三股势力,都感到自身地位尴尬。李自成的闯军势力,实际上正处于一个非常为难的境地。虽然已经摧古拉朽般的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北方,占领了政治意义大于一切的北京。然而这个新生势力的扩张来的太过突然,广袤势力范围下,依然是盘根错节的问题。由于缺乏对传统儒家士大夫的认同和尊重,也缺乏既有的行政管理班底,李自成在实际上只能控制非常有限的地带。

留给闯王一伙人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一方面需要接收越来越大的地盘,还有着手恢复秩序,将地盘上可用的资源全盘榨出。另一方面还需要考虑如何对付明朝的残余势力和关外的满清。直到兵临北京城下,他都在想办法拖延时间。对于清廷送来的联合计划,不置可否,又向临死的崇祯传达善意。但一切都随着崇祯的执意自杀,毁于一旦。

驻守在山海关的明朝精锐--关宁军,处境更是艰难。先前还准备发兵增援北京的他们,无时无刻不需要提防山海关外的清军部队。崇祯的死,让上至统帅吴三桂,下至普通大头兵的所有人,都突然失去了效忠对象。他们不仅军饷无从着落,通往家乡的路也已经断绝。现在只有在全军覆没前,从两伙让他们都厌恶的人之间,选择一个投靠对象。

即便是雄踞山海关外的满清势力,同样处于迷茫之中。颇有才能而主张议和的皇太极已经在前一年驾崩,继位的顺治不过小屁孩一个。主政的多尔衮必须带领扩张中的大清前进。但如果不慎失败,也将被内部的政敌们乘机清算。崇祯的死,逼着清军必须立刻进关,否则可能再无机会。在这样尴尬的氛围中,三股势力都谨慎的观察和试探对方。清军开始将手中全部的满蒙汉部队集结,准备绕开山海关。从几次获得成功的长城沿线,冲入关内。李自成成功招降了不愿投降清军的吴三桂,却因为内部组织的涣散,而闹出了虐待统战对象家人的蠢事。吴三桂不愿投降清廷,但难忍受辱之气。他现在所要做的,只是如何保住手里的军权。

于是,大家都熟知的一段历史就此继续演进下去。表面上志得意满的闯军,走上了东征山海关的不归路。表面上还在犹豫不决的吴三桂,已经准备用关宁军入股满清。表面上还在秘密进击的清军,转而奔向山海关。

u=1160692621,1346891687&fm=26&gp=0.jpg

明朝后期的军队大部分已经沦为治安力量

尽管大顺、满清和吴三桂这三股势力,对于自身的政治生存地位都很忧心。但对手里安身立命的军队,大家都是非常自信的。即便是兵力最为薄弱的吴三桂所部,也是明代糟糕军队中不可多得的精锐力量。虽然这支被称为关宁军的部队,本质还是大量打仗作风不坚定的辽东军户,却有着质量上乘的家丁力量。他们作为军官的私人班底,处于全军的金字塔顶层。几乎都是骑兵的他们,不仅得到最好的供养,装备也比较可靠。自然是全军战斗力的保障。

至于开始大举东征的闯军,则拥有着胜于明朝官军的战斗水准。剖去那些归附不久的前明部队和跟风打劫的流氓难民,闯军约50000人的核心部队,实际上以过去的明朝西北边军为班底打造。这支长期驻守边疆,却得不到朝廷足够配给的正规军部队,是李自成武力征伐的基础。杀起过去的同僚,可谓得心用手。

最后是积蓄力量多年的满清大军。这支军队从最初的东北亚渔猎部落,发展成为了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武装。从满州各部编组的八旗劲旅,到纷纷来投的蒙古骑兵,以至于不少火线加盟的前明汉军。当入关前夕的清军,拥有着东亚地区几乎全部的武装体系,战斗力自然不容小觑。正是这种对武力的自信,与未来前景的不确定。让三支东亚地区最强的武装力量,聚首山海关。一场东亚大陆上,最高水准的战役,就此展开!

u=1336322277,2180945375&fm=26&gp=0.jpg

雄关难克

李自成的闯军从北京开拔后,就一直以较为缓慢的速度行军,到4月21日才抵达山海关。这既是因为闯军的复杂成分不易协调,也是因为李自成并不希望在明朝精心营建的天下第一关前,折损力量。他特意带着俘虏的前明太子和吴三桂父亲吴襄,意在从国与家的双重层面,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他的军队人数并不超过10万,却对外号称30万之众。也是希望通过绝对力量优势的宣传,给困守山海关一隅的吴三桂以巨大压力。

然而出生地位低下的李自成,并不能理解吴三桂此时的身份转变。崇祯的一命呜呼,以及自身施加的强烈逼迫。都将吴三桂从过去拥兵自重的边将,直接转化为唯利是图的军阀。所以,后者宁可以40000人的军队做殊死一搏,也不愿意乖乖的臣服。何况,吴三桂手里还有防御设计严密的山海关防线,坐等闯军前来扣关。

至于临时调头的清军,并不能将全部兵力都马上带到山海关。强行军意味着汉八旗的步兵与炮队,无法及时跟上。最终赶到一片石战场的只能是骑兵。多尔衮特意在战场附近驻足观望,不仅仅是为了让吴三桂与李自成两败俱伤,更是等待更多援军抵达。

李自成在山海关下的部署也非常明确,精锐部队几乎按兵不动,饥渴的流民炮灰与需要的表现忠诚的新附军,一拥而上。前者由农民军时代的老部下白广恩带领,后者则由归降不久的唐通指挥。这支总计20000人的先头部队,进军到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阻断了吴三桂退往关外的后路。其余60000人的部队,分头攻打山海关的西罗、北翼和东罗城。由于没有红衣大炮之类的可靠攻城武器,也不愿意花时间打造旧式攻城器械。闯军几乎是在以手里的武器与血肉之躯,硬闯山海关。

好在山海关虽然是明朝苦心经营的雄关,但也不是为抵抗如此之多的敌军而设计。吴三桂一面让战斗力较差的地方民团去防御各处工事,一面率领精锐的部队列阵西罗城下决战。尽管家丁部队在战斗力上胜于普通闯军,终究还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双拳难敌四手。不得已之下,关宁军也只能低下高傲的头颅,向闯军诈降。等到后者靠近城池,才集中城楼上的各类火器射击。这样西面的防线,暂时稳住了。

在北面,居高临下的顺军倒是获得了优势。唐通的前官军部队,带着不少火器,很好的压制了城头的守军。但当夜幕降临,已经失去警戒的他们,突然遭到了刚刚抵达战场的清军猛攻。随着唐通的前明官军溃散,局势的天秤已经发生了逆转。

u=1803585023,1753084273&fm=26&gp=0.jpg

气势磅礴的决战

4月22日,闯军继续猛攻山海关,吴三桂不得不带着家丁们冲出重围,向清军求援。多尔衮顺水推舟的接纳了他,从此开启了满清的入关之门。

第二天,已经占领北翼城的闯军开始寻求决战。虽然发现了清军部队正在入关,李自成还是对局势抱以侥幸心理。他希望通过一次迅速的决定性胜利,有了清军壮胆的吴三桂,索性将大部分部队拉出城外决战。多尔衮以骑兵为主的清军,则位于北面的山头观战。

精锐尽出的闯军,摆出了他们赖以成名的中世纪战阵。全军被习惯性的分为了三个分队,除了已经被大量消耗的新附军和农民炮兵,主力步兵以长矛方阵一字展开。在他们身后还有大量募集来的弓弩手支援。闯军中最为精锐的骑兵则部署于步兵身后。李自成本人则与压阵的精锐骑兵一起,位于全军最后的位置。

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民团,在布置上与之类似。大量装备了长形盾牌与长矛的重步兵,以四排纵深部署在整列的最中央位置。在他们身前是三排使用圆盾和砍刀的近战步兵,身后则有三排使用弓弩、火铳的轻步兵。精锐的关宁铁骑等骑兵部队,同样部署在步兵战线之后。

u=224603599,1856904648&fm=15&gp=0.jpg

依然不觉情况有变的闯军首先发难。他们的骑兵从步兵阵线背后杀出,策马到关宁军面前,熟练的释放手中的弓箭。在密集的箭矢攻击下,明军的重步兵们纷纷举起盾牌防御,远射步兵则以自由射击的形式还击。虽然按照兵书操典,轻步兵们往往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共同射击。但由于历史原因,此时的明军步兵大都混编了火绳枪、旧式火门枪、弓箭和弩。要让如此繁杂的远射武器同时开火,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好在这样无序但连绵不断的火力,足够逼退靠近的轻骑兵。

当步兵火力逐渐减弱,关宁军的骑兵还是从后方杀出。他们同样受到蒙古与满洲骑兵的影响,首先以弓箭射击闯军的骑兵,接着以长矛、砍刀或骨朵,发起近战。闯军骑兵自知不能恋战,熟练的向后撤退,转而从三个步兵方阵之间的空隙,撤入二线。

闯军的步兵阵线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挺进。现在,关宁军的火力开始倾泻到他们身上。在身后弓弩手的掩护下,闯军重步兵纷纷挺起长矛,侧身倚着长盾,徐徐前进。明军火力不足的劣势也在这时暴露出来。闯军在没有受到多大损失的情况下,靠近了吴三桂的刀牌手。一阵激烈而沉闷的盾牌撞击后,长矛手的优势尽显无疑。关宁军的刀牌手们,被压的直往后退。关宁军第二线的盾矛兵马上顶上来,替代了开始溃退的前排。两伙装备、战法基本一致的人,厮杀到了一起。上一次出现类似的情况,已经是200多年前的靖难之役了。

吴三桂的关宁军虽然号称精锐,但大部分人依然只是躲在精锐身后的老兵油子。此时面对的却是长期在西北历练,并经历过中原等地搏杀的闯军。数量还是劣势的守军,逐渐开始不支。这些闯军精锐还在前两日的战斗中做壁上观,人数与体力的优势,确保他们将关宁军两翼击退。这样一来,吴三桂与他们的精锐,被三面合围了。

u=1920875526,531204426&fm=15&gp=0.jpg

剧情反转

到目前为止,吴三桂的关宁军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除了步兵被闯军两翼包抄,双方的骑兵也在方阵的间隙和两翼,展开了血腥的近战。两支往日大明王朝的精悍力量,此时正为生存,殊死一搏。

在北面山头目睹这一切的清军不知作何感想,但多尔衮敏锐的察觉,时机到了!

随着号角的响起,李自成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清军的阿济格、多铎,各率2万精骑,顺着风势从山坡上冲下。在释放了一轮强弓后,满洲与蒙古的骑兵们,狠狠的撞入了闯军步兵后方的轻步兵队伍。大部分闯军来不及调头射击,便已经被装备较好铠甲 的骑兵打懵。随之而来的溃散,不可避免。他们身前还深陷肉搏的重步兵也很快遭到两面围攻,不少人被清军和关宁军合力绞杀。

目睹这一切的李自成本想率领精锐骑兵出战。但在周围人看来,糟糕的局面已经无法挽回。一代霸王的全盛之路,在一片石的尸山血海中,被硬生生的打断。眼看精锐大军被两股敌人在城关和山间屠杀,李自成也只能率领最后的残余,退往北京。

取得大胜的清军并不想放过一举定江山的机会。一队骑兵一对李自成的人马,紧追不舍。好不容易摆脱追击的闯王,索性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处死,并将他的首级悬挂在高竿上示众。他在山海关城下的冒进,让他失去了控制全局的力量。

u=553553119,531448170&fm=26&gp=0.jpg

1644年的6月6日,获得大胜的清军进入北京。先前撤到这里的闯军,已经弃城而去。李自成临走前,将吴三桂留在北京的家眷全部杀死,也让后者与自己彻底决裂。第一批进入北京的清军,就以吴三桂的关宁军为先锋。受封平西王的前大明山海关总兵,此后将为清军一统河山,效犬马之劳。北京城只是这星辰大海之路的第一站。

至于一路向西的闯王,依然想和时间来一个赛跑。他此后的策略基本上是固守关中的基地,以图后进。但清军自入关起,就不曾给过他任何喘息之机。随着闯军的固守的另一要隘--潼关,被清军的汉军红衣炮队攻克。李自成彻底失去了割据一方的机会,再次沦为流寇大盗。仅仅1年,他便在南方被老农打死,结束了跌宕起伏的一生。

1644年的往事,在很多今人看来,堪称悲剧。但当一个把沽名钓誉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的吊死鬼来执掌国家。王朝的灭亡,并非不可想象。何况这个王朝的军队,在17世纪中期,还不能用近代化的火枪大炮来全盘武装自己。个别强军之外的所谓精锐,会在作战中被起哄的流言,吓到全军崩溃。再不灭亡,则天理何容?

无论如何,一片石大战都堪称近代早期,东亚大陆上的巅峰之战。参战的三方,都是当时地区内的最强力量。各自的战术组织、武器装备和士兵素质,都不是张献忠之流与南方数位牛逼哄哄的大帅所能比肩的。哪怕是几乎全军覆没的闯军,也在战斗中表现的可圈可点。当清军搞定了其中的一支,又消灭了另外一支,焉能不以武力让天下折服?

u=2697276441,394702339&fm=26&gp=0.jpg

为何山海关之战中,李自成会败于吴三桂和清军?

要回答李自成的山海关之败,要从三个方面谈起:

1、迅速腐化,吃喝玩乐,失去战斗力

郭沫若曾把李自成败亡归结为:进京后队伍迅速腐化、失去战斗力。这一说法在《明季北略》中有佐证:二十戊申李自成入宫,大顺军的马兵入城,乱闯百姓家,大顺军将领看到高门大宅就据为已有,刘宗敏占据了田宏的宅子,李牟占据了周奎的宅子。

另一处记述是这样的:大顺军进京后“先拿娼妇及歌童小唱各数十人设宴”,又到大大殿里摆宴演戏,往来奔突,嘻笑嘈杂。北京的午门处,马兵东西驰骋,一片狼籍,大顺军的童子兵还把从宫中抢来的锦绣裹在身上,飞马在闹市。

“闯王来了不纳粮”的那支队伍消失不见了,将领们带头腐化,士兵们初进北京城很快迷醉在酒色财气之中。这就是为以后的失败埋下的第一粒种子。

u=3561343331,2695478395&fm=26&gp=0.jpg

2、无心理准备,更缺乏战略准备,逼反吴三桂

细看历史会发现,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并非军队战斗力超强,而是明朝军无能,正如李岩所说明朝的“报效之人,不能多见也”。意外打下江山要当皇帝了,对李自成来说很意外。因此,缺乏战略准备和心理准备,导致一把好牌被打坏。

表现之一:大顺军进城后如同之前每攻一城就抢掠、打击豪绅一样,没有及时安抚和稳定旧有官吏体系,保证国家机器运转,而是追饷索银,刘宗敏发明了新夹棍,“夹木俱有棱,铁钉相连”,专门拷打官吏,还在军府门前立两根木柱,“磔人无虚日”,天天都有官吏被凌迟处死,一天不漏。

表现之二:大顺军以为攻下北京城就万事大吉,将领们忙着往腰包里抢钱,李自成忙着搞登基,唯一头脑清醒的李岩提出:对追赃者按贪污、抗命不降、清廉者分成三类,不要一棍子打死,同时提出“以尧舜之德爱及天下”、“一切军兵,不宜借住民房”、招抚各地将领,“许以侯封”等。李自成却只批示三个字“知道了”。

表现之三:李自成进京后曾打过一张好牌:遣人招吴三桂,又行文招左良玉、高杰、刘泽清等。他意识到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是最大威胁,各地明军战略力量犹存。面对吴三桂等重要的将领,李自成最初的招抚之策是正确的。但是,事情并没有向好处发展。

历史一瞬间被改变了:吴三桂当初奉崇祯诏命救援,到山海关时北京城已破。他犹豫不决时,李自成抓了他父亲吴襄,写信招降,吴三桂准备投降。率兵走到滦州,听人来报爱姬陈沅(陈圆圆)被刘宗敏抢走,冲冠一怒为红颜,率兵回到山海关决心与大顺军为敌。

u=3584419591,1124591607&fm=15&gp=0.jpg

3、战术上失败,又遇奇怪天象,被清军偷袭

失去战略上先招,面对抗命不降的吴三桂,李自成搞了一出“御驾亲征”。吴三桂则暗暗投降清军。对这一切李自成一无所知,把20万部队布阵于山海关,从北山绵延到海边。有野史说,当时李自成汇集了百万大军,摆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清兵却暗中设阵,吴三桂奉命在右翼。关宁铁骑本是精锐之师,大顺军依仗人多势众,两军从上午7点杀至晚上5点,大顺军的包围圈被打开又合上。清军在战况胶着时,从吴三桂阵地右边出击,直冲大顺军的中军,“万马奔跃,箭如雨下”。

《明史》记述此时又遇到奇怪天象:天黑时突然刮起大风,吹向大顺军的阵营,沙石如同冰雹……李自成正挟持崇祯的皇太子朱慈烺在高岗观战,发现清军偷袭后,自乱了阵脚,急忙纵马下岗而跑,自己率先当了逃兵。清军追击40里,大顺军彻底溃败,自相践踏,死亡无数,尸横遍野,河沟里的水都被鲜血染红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慈禧的三大罪过,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溥仪:大清朝卖官是我同意的,还有收据呢!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天龙八部里的钟灵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钟灵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