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中国历史,看历史知识,尽在讲历史网

​太原之战:决定大唐气数的战役 李光弼血战太原,以万人击溃十万叛军 为什么说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是李光弼,而不是郭子仪呢

来源: 2022-01-31 12:00:05 人气:
字号: 小号| 大号
【内容导读】中唐名将李光弼打过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战争史上留下辉煌的一页,他用几千残兵死磕史思明十万精兵,最后居然取得了胜利。这就是有名的太原之战。

至德二载春,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北都留守李光弼率领军民坚守太原,挫败史思明等部的围攻。太原之战是平定安史之乱中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平叛的重要转折点。李光弼的作战特点在这一战役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u=2761513387,3661369099&fm=26&gp=0.jpg

李光弼一生征战无数,而其经典之作便是“太原之战”,这一战,他妙招迭出、屡出奇兵,确立了他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名将地位。安禄山攻陷潼关后,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率兵共十万,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地。史思明素以骁勇闻,蔡希德“有才略”,叛军兵众将优,对太原志在必得。

太原是唐王朝的发祥地,其得失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守住太原,唐军便可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史叛军的后路。反之,若太原落入敌手,叛军就能将河北、河东、河南连成一片,坐拥北方半壁江山,安禄山建立的大燕政权,就极可能代唐而立,中国历史则将改写。因此,太原之战成为决定大唐气数的王朝命运之战,不容丝毫闪失。

当时的情况对李光弼极为不利,其主力部队被调往朔方保护唐肃宗,他手中只有五千河北兵,加上团练之众,不过万人,而太原城方圆40里,以一万乌合之众守大城、对强敌,无异以卵击石。谁能想到,这岌岌可危的太原城不仅被李光弼守住了,还取得了匪夷所思的完胜!

u=2955387463,3180891634&fm=26&gp=0.jpg

敌军未至前,李光弼率众挖壕沟,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很多人不以为然,认为时间紧、任务重,一条壕沟就能挡住汹汹来寇?况且,挖出的大量土石,何处置放?不久,叛军攻城,城墙破损严重,之前挖出的土坯全部派上用场,哪里塌损,哪里补,原料源源不绝,大家这才恍然大悟。

叛军包围太原城后,凭借人多势众四面攻打,李光弼见招拆招守得风雨不透,史思明损兵折将、无计可施。为诱使李光弼出战,史思明派两个会唱戏的士兵在城下分别扮演唐玄宗与杨贵妃,打情骂俏极尽调侃侮辱之能事,叛军看得捧腹大笑,守城唐军气得火冒三丈,但李光弼却不为所动。

在叛军叫骂挑衅的日子里,李光弼心无旁骛地大搞发明创造,生产出一种由两百人操作的巨型投石机,据说每抛射一次,就能砸死、砸伤至少二十多人,叛军“有幸”成了李光弼新产品的首期试用者。胆战心惊的叛军为李光弼的新发明起了个形象的称谓:石炮!

李光弼搞发明,史思明也没闲着,他设计了一种用以攻城的飞楼,所谓飞楼,就是一座高度与城墙相当的木楼,外部包有木板,下面安装巨轮,中间藏着大批士兵。只要将木楼推到城墙下,叛军士兵即可轻松爬上城头。李光弼料到史思明此举,提前在木楼前进的道路下挖了地道,薄薄的土层承受不住木楼的重量,陷地垮塌,叛军将士摔得鼻青脸肿、哭爹叫娘,这时,城头上火箭如雨射下,木楼迅速燃烧,史思明的发明瞬间化为一堆灰烬。

u=2581295180,2553116804&fm=11&gp=0.png

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然而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拉至城上斩首,吓得叛军胆颤心惊,走路时都低头看地。

如此一来,叛军虽人马众多,攻起城来却畏首畏尾,一边抬头防石炮,一边低头盯地洞,未到城边,便已六神无主。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将其全歼。恰在此时,李光弼派使臣到史思明军营,声称投降。输红眼的史思明闻讯大喜,不假思索地在城外列队受降,哪知李光弼提前在地下挖好巨坑,拿木柱支顶,待史思明叛军踏上后,立刻抽掉支柱,地面轰然塌陷,数千人摔入深坑惨遭活埋,而出城诈降的唐军趁叛军大乱顺势掩杀。一仗下来,叛军折损上万人马,丢失的粮草辎重更是不计其数。

u=1041414263,2816984100&fm=26&gp=0.jpg

唐军的地道后来挖到史思明大营,俘斩叛军一万多人。叛军内讧,安庆绪杀父安禄山,自立为帝。不久,史思明率军返回范阳老巢,牛廷玠等将领回镇安阳,只留蔡希德继续攻打太原。李光弼仿效战国齐将田单破燕的火牛阵,将两百多头耕牛分为四队,牛头绑三把尖刀,牛尾捆扎浸油麻布,二更时分偷摸出城,三更时分见城头火起,四路唐军一起点燃牛尾,黄牛被烧得哞哞乱叫,发疯般地冲进敌营,唐军趁火势、借牛威,鼓噪杀入敌军大营,被踩死、烧死,被斩杀的叛军将士尸横遍野,据说死者约有六万之众,蔡希德只带残军千余人,逃窜井陉。

五十多天的太原之围,至此终于解除。这期间,李光弼一直在城东南角帐篷中住宿,一有情况,立即起来应对,路过府门,也不去看一下妻子儿女,敌退三日,处理完兵事,才回府第。太原之战,双方实力对比悬殊,外无援兵,条件恶劣,最终却能以少胜多、以弱击强,不能不归功于李光弼的指挥有方。

u=1824667182,220925958&fm=26&gp=0.jpg

为什么说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是李光弼,而不是郭子仪呢?

首先,李光弼是中唐时期出色的将领、军事家,为平息安史之乱的主帅,史称其“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当然,在名气上,郭子仪的知名度,无疑要远远高于李光弼的。但是,就平定安史之乱来说,李光弼的战功无疑是在郭子仪之上的。

究其原因,可谓非常简单,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李光弼几乎参与各个大战,而郭子仪则在中途被唐朝皇帝夺去兵权,从而没能全面参与和指挥更多的战役。因此,尽管郭子仪的知名度很高,在安史之乱初期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综合来看,李光弼无愧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

具体来说,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也即安史之乱爆发后,李光弼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由此,对于李光弼来说,很早就和郭子仪等人一起参与到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役中。面对安禄山、史思明等人的叛军,李光弼先是成功收复了兵家必争之地的常山郡。在此之后,李光弼与郭子仪又率领唐军在嘉山与叛军决战,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级,俘一千余人、战马五千匹。

u=1565554667,1044205484&fm=26&gp=0.jpg

在嘉山之战后,唐肃宗李亨这位皇帝即位,李光弼奉命由灵武率军五千赴太原,继续征讨叛军。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在太原之战中,李光弼虽然只有不满万人的兵力,但是,凭借着坚韧地防守,在消耗敌方锐气后,李光弼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歼其7万余人,从而加快了安史之乱的结束时间。乾元二年(759年),因为嘉山之战、太原之战等战役中立下的功劳,李光弼任天下兵马副元帅、朔方节度使。彼时,唐肃宗将郭子仪召还京师,也即事实上剥夺了郭子仪的兵权。

最后,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等史料的记载,上元二年(761年),李光弼以河南副元帅、太尉兼侍中出镇临淮,震慑诸将。公元762年,在安史之乱的后期,李光弼又率领大军镇压浙东袁晁起义,以功进封临淮郡王。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只看安史之乱前期的话,郭子仪的战功是能够和李光弼平分秋色。但是,因为多次被解除兵权,郭子仪在安史之乱后期中的存在感显然不如李光弼。因此,到了公元763年,也即安史之乱被彻底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慈禧的三大罪过,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慈禧太后曾经统治中国47年,她虽然只是太后,但是实际上的女皇帝。关于这个人,大家可能从电视里边见过好多次了,那么我今天讲的呢,是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有些电视里的情节、有些电影的情节,那是艺术创作,并不可靠。那么我今天呢,希望给大家介绍一个比较可详情>>

溥仪:大清朝卖官是我同意的,还有收据呢!

在中国历史上,买官卖官的事时有发生。一般到了王朝末期,国库空虚时,政府就会通过卖官来增加收入。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汉朝。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无道,卖官之事十分猖獗,直到后来曹操主政,才通过唯才是举的方法改善了官员的层次。网络配图同样,清朝末年详情>>

天龙八部里的钟灵是怎样的人?如何评价钟灵

钟灵的美,并非美在绝美的丽容,而是美在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灵动,一提裙时的天真娇俏,脸上的笑容,春水一样荡漾,又若三春暖阳的明媚,即使是不笑的时候,俏丽的脸庞也蕴满了笑意,真是说不出的令人喜爱,还记得段誉触到她脚的时候,小脸儿羞羞的,满面红晕流霞,详情>>